視頻:中國外交部:中日關係困難不是中方造成的  來源:中央電視臺
  中新網12月10日電 日本《新華僑報》10日刊文稱,事實上,以釣魚島為主線,人們可以看到中日關係的三種狀態:擱置爭議時期的合作型關係;現狀被打破後中日關係成為競爭型關係;未來,如果領土爭端引發民眾的集體非理性,中日之間會形成對抗型關係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合作型關係。在“擱置爭議”時期,中日關係雖受歷史認識問題、臺灣問題等的影響,但整體上看,經貿往來、人文交流都取得極大發展,雙方在經貿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合作,雙方友好感情得到培育。但隨著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,兩國國民情緒悄然發生了變化。
  日本民眾還不適應“中國強於日本”的事實,而中國民眾則理所當然地認為中日關係已經回歸到千年來“中強日弱”的常態。雙方心態變化,決定了雙方關係的變化。2010年,就出現了釣魚島撞船事件。在中國,一般認為日方對釣魚島的“國有化”是打破“擱置爭議”的象徵。
  競爭型關係。擱置爭議的現狀被打破後,雙方的合作減少,競爭增多。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服役下水後不久,日本新型“準航母”也於2013年8月正式下水。釣魚島領土爭端讓中國人支持發展軍事,日本也找到“強軍的理由”,並揚言要建設“國防軍”。
 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,其軍費增長的速度也很快,軍事實力增長迅速。近年來,日本軍費一直呈下降趨勢,而明年的預算卻要上升。
  對抗型關係。未來,如果領土爭端問題繼續發酵,引發民眾的集體非理性,中日之間會形成更加可怕的對抗型關係。在歷史上,日本侵略周邊國家時期,日本國內民眾就呈現集體非理性的瘋狂狀態。在“解救亞洲人民”的欺騙下,日本媒體對日軍前線戰況進行誇大報道,對日軍罪惡則很少提及。
  在當時日本民眾心中,“偽滿洲國”是“五族共榮的王道樂土”,大批日本民眾被動員前來“開拓”。瘋狂的集體非理性值得高度警惕,不僅會傷害他國,也會傷害自己。
  當然,上述三種關係無法分得很清楚,相互之間有交叉和重疊。當前,中日之間有合作,但比以前少了;軍備等方面的競爭多了;對抗也在一定範圍內初見端倪。在這種背景下,中日雙方都有責任引導民眾冷靜、理性,避免集體非理性的對抗型關係的出現。(蔣豐)  (原標題:日本華媒提醒中日避免可怕的對抗型關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u17euwo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